当前位置:首页 » 远古石器 » 正文

怎么辨别shiqishidai的手斧?旧shiqishidai考古方法初探

4094 人参与  2016年02月16日 18:17  分类 : 远古石器  评论

过年期间去参观了广西自治区博物馆,对这几块石头有些好奇(如下图),考古工作者是如何确定它们是人造的手斧,而非自然(比如掉落)形成的形状呢?
1.jpg
人工石器和自然石块是有区别的。其关键点就在人工石器技术中体现的几个重要特征。
1.jpg


1、图片来自王幼平《旧shiqishidai考古方法初探》
台面:指在剥片的时候受打击的平面。这个平面可以是卵石或石块上原有的较平的面(自然      台面);如无合适的平面,则需要进行打击,打出一个平面(打击台面);还有的要将        打击台面进一步修理(修理台面)。这3个是台面的最基本类型。
打击点:石锤在台面上的着力点,或说是石锤打在台面的点。
半锥体:在石片劈裂面打击点下往往有一个半锥状的凸起,此即半椎体。
锥疤:在石片半椎体下外侧常常有一个小的凹面,即锥疤或称疤痕。
打击泡:在破裂面半椎体之下呈贝壳状的凸起。
同心纹、波纹:在石片的劈裂面上以打击点为圆心,形成的多圈的弧形线痕。
辐射线、放射线或裂痕:是指从打击点放射出来的线装痕迹。
劈裂面、破裂面或石片阳面:即石片从石料上剥离的面。
石片阴面、石片疤或剥离面:石核上剥片以后留下的面。
    一般说来,石片上的劈裂面是微凸的,石核上的石片阴面是内凹的。
半椎体阴面或阴痕:在石核上遗留下来的半椎体凹面。

2、自然力形成的石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
  (1)内力因素:酷寒作用(多形成圆形);被火烧裂(多成三棱形)
  (2)外力因素:海水冲击,山崖崩塌,冰川压力,地下水,动物(锥体多平坦散漫)
   由此可知,自然力下形成的石块多无规则形状,石片多无用疤痕,边缘损伤,表明面多擦痕,有风化、石锈标志。

3、关于中国西南旧石器的手斧技法和技术的问题。
  (1)首先很简单也是很困难的一个问题——什么是手斧?
          这是个外来词,西方一开始分为handaxe(不安柄的手斧),boucher(屠宰有关),coup-de-poing(可手握而击打)和biface(两面加工)[1]。19世纪80年代发现在法国Abbeviley遗址。早期类型手斧叫法多元,Abbevilian手斧,Pre-chellean手斧和chellean手斧。20世纪60年代后统一为Acheulean(阿舍利)手斧,并划分三期。
         1948年,手斧被莫维斯(Movius)所用,将东西方旧shiqishidai文化划分为两个传统或区域。他认为:在非洲、欧洲及西亚地区,以手斧为代表的阿舍利文化传统(Acheulian handaxe tradition)盛行,而东亚却缺失这套组合,反而是持久固守的砍砸器传(chopper-chopping tool tradition)的天下。莫维斯对产生这种区域性差异的原因做出两种推测:1)东亚在人类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化方面处于边缘区域,脱离了进化的主流,在孤立的环境中沿用人类最早的技术;2)东亚石器原料质量低下,古人群无法制造出更完美、更精致的阿舍利工具[2](这种观点带有种族优劣论的色彩...)
         莫维斯线理所当然的引起了争论。旧shiqishidai的教授们很显然就叫起来了,好嘛,那我们就来下个定义吧。教授们太喜欢下定义了,这里就简要概括下了。
        在西方,《旧shiqishidai类型学手册》(Handbook of Paleolithic Typology)一书对手斧的发现、研究、命名历史和类型学特征有过系统的介绍。法国学者莫尔蒂耶(GD Mortillet)最早使用coups de poings 一词,其后类型学大师博尔德(Bordes)对手斧或两面器(英语biface 一词的汉译。西方一些学者倾向于使用“两面器”这一称谓,以回避“手斧”一词所包含的功能含义)做了类型特征的描述并为大多数学者采纳,即手斧是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) 在砾石或大石片上从两面剥离下大石片而形成的工具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) 往往用软锤加工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) 修疤覆盖相对应两面的全部或大部分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4) 刃缘也是两面加工而成,或只有局部的刃口,而其他部位不经修整,或周边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都被修成锋利的刃口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) 横截面或为透镜体状,或者为三角形与菱形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6) 一般具有一个尖或薄锐的远端或尖部(distal end or tip)和相对的近端或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根部(proximalend or butt)。

1.jpg
在国内,裴文中[3]、贾兰坡[4],黄慰文[5],林圣龙[6],谢光茂[7]都下过定义,但是莫衷一是。高星[8]提出了更为简洁、明确和统一的定义:
1)两面打制加工;
 2)两面、两侧基本对称;
3)一端窄薄,另一端宽厚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界定次一级的分类标准,以区别不同形态变异和不同阶段演变形成的亚型。
1.jpg

至此,手斧的定义具有的基本的核心概念,但是最终的明确定义,应该有待于今后中国西南地区更多的考古发现。

    (2)手斧的技法问题,即手斧生产过程。
       (待续)

参考文献
[1]谢光茂_关于百色手斧问题_兼论手斧的划分标准
            [2]Movius H. Lower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in Southern Asia and the Far East[M]. Studies in Physical Anthropology No.1, edited by W.W Howells. New York: Humanities Press, 1969.
            [3]裴文中,张森水.中国猿人石器研究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5.
            [4]贾兰坡.中国发现的手斧[J].科学通报, 1956.
            [5]黄慰文.中国的手斧[J].人类学学报,1987.
            [6]林圣龙.对九件手斧标本的再研究和关于莫维斯理论之拙见[J].人类学学报,1994.
            [7]谢光茂.关于百色手斧问题——兼论手斧的划分标准[J].人类学学报,2002.
            [8]高星,中国旧shiqishidai手斧的特点与意义[J],人类学学报,2012.
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oshiqi.com/pt-9.htm

石器时代
石器时代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

Copyright soshiqi.com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15055056号-3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670号